日前,由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和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聯合舉辦的“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開幕,280多件(套)漢唐宋元時期的樂舞文物集體亮相,令觀眾大飽眼福。同時,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還與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共建教育教學研究基地正式揭牌。
據了解,此次展覽由《鑿空·治理——中原王朝鑿空治理西域的重大意義》《東漸·西被——兩漢中西樂舞交流的基本態勢》《西漸·東被——三國兩晉南北朝中西樂舞交流融合的基本態勢》《胡風·唐韻——隋唐中西樂舞交流與繁榮的基本態勢》《嬗變·新生——宋元戲曲對中西樂舞吸收與出新的基本態勢》等五個單元構成,共展出漢唐宋元樂舞文物280多件(套);在塤、笛、笙、簫,箏、筑、琴、瑟,角、笳、鐘、磬,镲、鈸、鈴、鐸,琵琶、篳篥、拍板、方響,箜篌、排簫、大鼓、腰鼓、羯鼓、鼙鼓等眾多樂器演奏者的圓雕、浮雕、線刻形象中,當以漢代文獻失載的古希臘典型樂器“阿弗洛斯管”的漢代吹奏者、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漢代琵琶演奏者、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快板”演奏者等陶俑,以及成套的唐代“胡旋舞”“胡騰舞”及“霓裳羽衣舞”演藝俑群,最為珍貴。
中國音樂史學會有關專家表示,本次展覽以絲路中西文化交流對彼此樂舞文化的有益影響為切入點,用280多件漢唐宋元樂舞文物系統地敘述了1000多年間中西樂舞文化交流融合的基本態勢,闡明了作為獨具中國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特色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文化得以產生歷史原因,不論對治中國音樂舞蹈文化史,還是治中國戲曲文化史的學者來說,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
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院與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及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其目的就是要堅持走歷史文獻與出土文物互證的學術道路,并以此為突破口,在提高學院的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為非國有博物館提高其音樂舞蹈文化文物的解讀能力提供學術支撐,以便其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來源:鄭州日報